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

北歐強風襲台,能吹開離岸風電三大路障?

 "對離岸風力陌生的台灣,初期難免有疑慮,比方是否影響漁民生計?漁業跟風場如何並存?對海洋生態有多大衝擊?皆需政府仲裁及協調。假使處理不好嚇跑投資者,有再好的風場條件都是白搭。"
圖:離岸風力龍頭丹能來台,能否掃除台灣綠能開發障礙?(攝影:高宜凡)

文/高宜凡(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)

 11月中旬的松山文創園區,本應步入冬季的台灣,中午竟還有近30度高溫,這裡某棟高樓內有場記者會,正在慶祝一家外商來台成立辦公室,希望加速達成台灣的綠能願景。
 
 這是全球離岸風力龍頭--來自北歐的「丹能風力」(DONG Energy,已更名為Ørsted沃旭能源),包括經濟部政務次長沈榮津、能源局主任秘書李君禮、彰化縣副縣長陳善報、工研院綠能所所長胡耀祖等人,當天都到場祝賀。丹能首席執行長 Samuel Leupold、丹能亞太區總經理暨台灣區董事長柏森文 (Matthias Bausenwein)、駐台的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 Nicholas Enersen 也代表出席。

 丹能隸屬丹麥國營電力集團,1991年就投入風力發電,如今在各地擁有19座風場及上千支風機,營運中的風機容量有3GW,還在建置的風機更多達4.4GW,幾占全球離岸風電市場1/4比重。丹能亞太區總經理柏森文直說,台灣政府高喊2025年建設離岸風電3GW(2030年到4GW)的目標極具野心,加上台灣海峽良好條件,是促成該公司來台、也是首次進軍亞太市場的主因。目前經濟部評定的36座可開發離岸風場,丹能估計可拿下其中4座,若明年通過環評,最快可在2021年啟動,為台貢獻2GW發電,正好是台灣2030年離岸風力目標的一半。

 可是,台灣風電進度落後已非秘密。即使是擁有25年經驗和完備技術的丹能,來台也得做好準備。

缺錢又缺人,離岸風電吹不動

 以一支風機裝置容量5MW計算,未來九年台灣海峽必須佈滿600支離岸風機,才能符合2025年3GW中期目標。然而,2011年政府就提出「千架海陸風機計畫」,可是五年過去,好不容易在丹能記者會召開前幾天,才在苗栗外海立起兩支示範風機。要如期裝完剩下598支必須很拚、甚至寄望奇蹟。

 離岸風電上路障礙不少,首先是缺乏相關技術、經驗、及產業供應鏈。當天與丹能簽署合作備忘錄的工研院胡耀祖直說,風電要解決的首要問題,就是台灣在該產業的人才缺乏,從風機製造、海事工程、碼頭服務、後續維修等,都需要有經驗的外商帶領、扶植本土供應鏈。

 其次是資金短缺。台灣金融業對計畫性融資普遍沒經驗,不知怎麼評估風電躉售合約、信貸利率、營運風險等細節,因此多半處於「聞風不動」的觀望狀態,使亟需資金的開發商跳腳。不久前,行政院長林全在「支持綠能產業‧發展綠色金融」研討會致詞,即呼籲金融業支持國內綠能產業,並承諾鬆綁保險業參與投資的規範,以吸引更多資金挹注。

 對此,不妨參考德國經驗。11月初來台交流的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」(KfW)子公司IPEX,自2010年至今合計投資17個離岸風場開發案,總融資規模超過20億歐元,2006年也來台投資陸域風電,堪稱這一行的先行者。

 IPEX 風電部門總監 Peter Schäfer 指出,政府應扮演早期投資人角色,讓其他金融業者有跡可循。他以2010年德國一件風場規模400MW的案件為例,廠商申請16億歐元(35%股權+65%債務)融資,等於資金要求約10億歐元,但當時沒有銀行敢承貸這麼多,因此先由 KfW 提供5億歐元,條件比照一般商業授信,目的是補足市場不足的投資能量,吸引其他業者加入。有了國家掛保證的 KfW 帶頭,至今全歐有30家金融機構跨入離岸風力市場,其中不乏投資基金與退休基金,儼然成為熱門投資商品。
圖:台灣風場條件誘人,但如何加速風電建設成難題。(攝影:高宜凡)

地方溝通卡關,恐嚇跑投資者

 前兩道難題,或許可隨著時間逐漸化解,但在台推動風電的最大卡關點,其實在和地方漁民的溝通不良,成為一種非技術性的投資障礙。


 如獲苗栗風場開發權的「海洋風電」(隸屬上緯公司),從2013年通過環評到成功裝設第一支風機,足足花了三年,中間接連遭遇海象不佳影響施工、保育團體抗議(噪音影響白海豚)、中國籍工作船等爭端。在彰化投資的另一家公司(永傳能源)就沒這麼幸運,不但風機至今未見蹤影,去年還跟漁會因賠償金爭執鬧上法院。幸好,丹能至今辦過的四場公聽會,還沒發生居民抗爭狀況,而且營運的風場離岸約30~40公里遠,對近海捕撈影響應該較小。

 平心而論,對離岸風力相當陌生的台灣,初期難免會有疑慮,比方風電是否影響漁民生計?漁業權跟風場如何並存?對海洋生態有多大衝擊?皆需政府發揮仲裁及協調功能。假使處理不好,嚇跑投資者,有再好的風場條件都是白搭。

 當天記者會上,丹能執行長 Leupold 多次強調,風力產業除了幫國家能源轉型,更重要功能在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與經濟模式。的確,從如何做好溝通、促進就業、到衍生商機,台灣離岸風電還有許多功課得惡補。只是,時間愈來愈少了。

【參考資料】
《遠見雜誌》新政府最重要的官員人選,其實是⋯⋯ 2016/4/14
《天下雜誌》七國風力大軍叩關,台灣風電市場將上演土洋對決 2016/10/07
《風傳媒》 銀行聞「風」不動 離岸風力資金難求 2016/11/19

【延伸閱讀】
2015年台灣電力消費略降 燃氣發電增加》 謝雯凱 2016/2/21
遠見、決心、策略 減碳又拚經濟的丹麥能源轉型》 賴慧玲 2014/11/13
台電網頁:國家再生能源未來展望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