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

水岸住宅的隱藏成本

 文.圖/廖桂賢(美國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博士候選人、LEED Accredited Professional)

 陣子到德國最有錢的城市漢堡(Hamburg)走了一趟,這個美麗的港都有著許多著名的觀光景點,但近幾年一個離市中心不遠的新開發案,開始在漢堡的觀光版圖上佔有一席之地。這個案子不但為漢堡帶來了經濟利益,也吸引許多其它地區的政府首長來取經。

港市區 漢堡市水岸新市鎮
 臨著易北河,漢堡得以發展成一個繁榮的河港城市,貨運的吞吐量在世界前十名之林,可以想見港口的規模和易北河的深廣。現在的漢堡港與漢堡市中心隔著易北河相望,但過去其實是位在河的北岸,緊貼著市中心南端,因為土地不敷使用,加上港區急需現代化,於是向南邊的沙洲遷移,騰出了一大片的港區用地。

 今天,來到過去的港區,舉目所及盡是高聳入雲的起重塔,營建工程忙碌地進行著,漢堡市政府不讓這麼精華的土地閒置,已經將這裡變成全歐洲最大的工地,總共一百二十三公頃的土地(將近五個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),全部要開發成住商混合的都會區,取名為港市區(HafenCity),成為漢堡市中心的延伸。

 港市區為何如此受到矚目?為何已經開發完成的區域吸引許多遊人來這邊猛按快門?除了大手筆的開發,也因為外在的「養眼」。許多已經完工的建築物和開放空間設計,來自於激烈競圖的結果,出自於許多知名建築事務所之手;而許多計畫中的建築物,更是有著響噹噹的明星建築師品牌(例如Rem Koolhaas 的OMA)。不但如此,港市區也將出現一個城市新地標:由國際知名的建築師Herzog & de Meuron設計的易北愛樂廳(Elbphilharmonie),造型奇特的龐大建築體被認為將可媲美雪梨歌劇院。

 對空間設計品質的強調,的確營造了賞心悅目的硬體環境,成為這個案子的行銷重點。另一方面,因為這是個臨水岸的基地,過去是河流的潮汐灘地,易北河的水景和不遠處港區的繁忙景色,成為另一個賣點。我不難想像,身上沒有幾兩銀子的中下階級,大概是住不起港市區的。

永續開發案 應先著眼必要性
 港市區的開發,當然也不忘沾上永續發展的邊,雖然並不是行銷主打的策略,但宣傳資料上號稱是個生態永續的開發案。這就引起我的好奇了,到底這個案子是怎麼個生態?怎麼個永續法?

 我看遍了所有的相關書面資料,也問了Google大神,這個開發案除了建築物將會有節能的設計、部分供電將採用不會產生污染的燃料電池技術之外,這個案子最重要的生態永續精神,來自於它是一個「再開發案」;換句話說,永續的「價值」在於它不是在綠地或農地上的開發案。對生態永續性如此低標準的定義,實在是令人失望。這個為自己貼上生態永續標誌的開發案,充其量不過是對環境破壞少了點,是哪門子的永續?

 選擇在曾經被開發(破壞)過的土地上進行「再」開發,是任何一個號稱永續的開發案的前提,因為在選址上先避免了破壞原有的綠地和農地。但是,要真正成為生態的或永續的案子,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,最起碼,當任何開發案冠上永續的招牌前,應該先審視:第一、這個開發案是不是真的有必要?因為,任何土地開發案都需要消耗龐大的能源和資源;第二,這塊基地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是不是有比開發更聰明的用途?

水岸社區 將直接面對洪峰
 今天在歐美地區,因為意識到過去對綠地鯨吞蠶食的「郊區蔓延」所產生的環境問題,許多專家學者倡議「緊緻城市」(Compact City)的觀念:為應付都市人口的增長所帶來的住宅需求,與其不斷往都市外圍開發擴張,在現有的城區內進行再開發,提升人口密度,會是比較環保的選項。西北歐地區近一、二十年來興起了一股再開發潮,尤其是因為重工業已經轉移到開發中國家,人們也重新發掘了水岸的景觀價值,於是那些過去被工業佔領的水岸,頓時成為熱門的再開發基地,漂亮的水岸社區在瑞典、荷蘭、丹麥、德國、英國等國家如雨後春筍地建立起來。

 水岸雖然有經濟價值,但水岸的生態價值更不能小觀。水岸是個非常特別的環境,是土地和陸地的交界區,這樣的區域有著比其它生態系統更高的生態多樣性,水岸一旦被開發了,河流的生態多樣性也隨之流失。另一方面,水岸開發對人類也是負面影響,當建築與河流爭地,都市失去了天然的滯洪的空間時,都市的水患也更加嚴重。政府對於水岸的開發決策,應該要更為審慎。

 今天,氣候變遷已經成為無法抵擋的趨勢,任何城市都得做必要的調適,一個有遠見的城市,更應該對城市中的閒置空間做更長遠的規劃,僅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,對閒置空間一律進行再開發並非明智之舉,特別是水岸土地。

港市區非正面教材 國人應警愓
 以漢堡而言,這個臨河城市一直以來深受易北河氾濫之苦,動不動就讓市區大淹水,付出了龐大的經濟和社會成本,尤其是當全球暖化造成降雨越來越極端,水患的威脅只會越來越高。要減輕水患其實沒有那麼困難,給河流多一點空間就好,但是當漢堡的舊港區騰空出來時,明明可以將這塊當初向河流爭來的地還給河流,增加滯洪空間,漢堡市卻平白浪費一個減輕水患,修復河流生態的大好機會;另外,因為知道易北和氾濫是免不了的,還得大費周章地將港市區所有建築物架高。一個水岸閒置土地,是要加以開發帶來短期的經濟收益?還是還給河流,避免水患帶來的長期經濟損失?

 漢堡的港市區是個不永續的永續開發,是城市永續發展的負面教材,但台灣不乏政治人物來這裡考察取經。2005年,當時的高雄市代理市長陳其邁就來這裡參觀,希望藉由港市區的規劃,「作為高雄港周邊土地利用與開發的借鏡」。我期盼堡港市區的開發經驗永遠不要在高雄複製,希望那些在高雄呼風喚雨的政治人物,眼睛睜亮一點,不要只看到土地的經濟價值,希望他們能知道,如果土地保留或恢復為綠地,會對城市的永續發展更有意義。

關於廖桂賢
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學士、美國賓夕乏尼亞大學(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)地景建築碩士。在台灣曾任職於社區總體營造相關的非營利組織;在西雅圖曾任職於專門從事永續設計的建築公司Mithun, Inc.,參與多項獲獎的設計規劃案,並取得美國綠建築協會能源與環境設計認證(LEED Accredited Professional)。研究興趣在於永續城市的生態水文環境的規劃設計,目前為美國華盛頓大學(University of Washington)建成環境博士候選人、美濃農村田野學會顧問。

【延伸閱讀】
跟荷蘭一起搖籃吧!》鄭詠澤 24-Dec-08 低碳生活部落格
東京治水 鑿地下調節池》張楊乾 23-July-08 低碳生活部落格
借鏡瑞典 漂綠台灣》陳雯甄 30-Oct-07 低碳生活部落格

沒有留言: